我国专家提出晚期胃癌新疗法-肽度TIMEDOO

6月1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晚期胃癌治疗研究相关成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供图)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6月12日电(记者徐弘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1日宣布,该中心近期完成两项关于晚期胃癌治疗新方案的大型临床研究,其中一项研究证实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免疫药物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另一项研究证实我国原研的一款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治疗带来新选择。

晚期胃癌治疗提供新方案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尤为常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说,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但传统的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已到瓶颈期,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年左右。

近年来,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视为晚期胃癌治疗的新希望。2018年,徐瑞华团队牵头开展一项名为“RATIONALE-305”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传统化疗药物作为治疗方案,探索这一全新方案的疗效。

2018年12月13日至2023年2月28日,该研究在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和北美洲共146家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共纳入997例患者,其中近半数来自中国以外。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安慰剂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在所有随机的受试者中,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位总生存期从12.9个月提升至15个月。该研究还证实,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同样能从该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研究团队成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邱妙珍说,这项研究不但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有望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药物进入国际市场,造福全球晚期胃癌患者。

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实现新突破

在另一项名为“FRUTIGA”的研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证实了一款我国原研的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王峰说,尽管近年来抗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治疗、免疫治疗和“Claudin18.2”治疗等新兴药物相继推动了晚期胃癌线治疗的进步,但二线治疗的发展相对缓慢,临床选择依然有限,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为了探索我国原研的口服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和3抑制剂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作为胃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徐瑞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基于中国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FRUTIGA研究。

该研究共入组703例患者,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呋喹替尼+紫杉醇”治疗或“安慰剂+紫杉醇”治疗。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紫杉醇单药组显著延长。在次要终点上,联合用药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紫杉醇单药组。

徐瑞华表示,FRUTIGA研究证实了VEGFR抑制剂类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有望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据介绍,该研究相关成果近期两次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会议,并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

来源: 新华社